联产承包时,四成人口平均纯收入不到一百五十元,无法解决温饱问题,经过十年的努力,全区人均纯收入已达七百三十元,只有低洼易涝地区和深山库区的一成人没有脱贫,是了不起的脱贫战果。
苏南社队工业变成乡镇企业,珠江依托三来一补,都很快富了起来,然而玉阑地处中部,想要脱贫致富,难以直接挪用沿海地区的模式,分散的小农经济导致他们缺乏办企业的资金,远离工业发达的城市让他们缺乏经营企业的传统。
双重气候不利,一边年年发大水,脱贫复返贫,饿怕的群众事实上将以粮为纲的惯性延续到八十年代末,没有精力发展经济,一边存在种种内在消极因素,阻碍农村地区发展经济……”
费专家写到这里停笔,略微整理思绪,继续笔耕。
“玉阑群众必须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路子,这条路就是‘公司+农户’,我初次听说这个语汇是在一份科技致富类型报告上,那报告很长,统计了全豫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致富经验。
简单来说,就是以某一支柱产业为基础,实行贸工农一体化,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。
以提出这个模式的青云农业为例,他们在产前向农户提供种苗、指导栽培,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,产中指导防病防害、施肥浇水,保证质量,产后收购产品,统一外销。农户生产,公司服务,所以叫公司+农户。
当地接受这一模式的农户,把自家田地称作无墙工厂,要以草根资源发展草根工业,走向富裕之路,青云农业的经验鼓舞了全区群众,陆续涌现九百多个这样的公司,加入这张大网的农户,人均增加年收入三百元。
毫无疑问,这张网威力很大,一面联系千家万户、村村乡乡,可以充分发挥男女老少零散的劳动力,一头通向国内外各地的大市场……”
这些日子的考察见闻,酿就他充沛澎湃的情感,报告一书而就,行云流水,至报告写完仍意犹未尽,思来想去再度铺开稿纸。
“此次玉阑行,有两个人和他们的故事,我认为值得写一写,一个是我的老乡,把荒山变成花果山,找回金牛,一个是当地的小伙,于荒僻中创业,养出金牛……”
写完之后,费专家终于收手,唤来陈助理,说道:“寄给《瞭望》吧。”
“这么厚?”陈助理讶然,略微翻看稿纸,瞧见游记、附录似的金牛篇,迟疑道:“新闻周刊恐怕不会刊载这么长的报告,尤其是点名道姓写人的这篇。”
费专家平静道:“寄吧,刊载与否是他们的事。”
陈助理感受到某种情绪,连忙道:“我会保存好原稿,要是他们不刊载,将来各处考察结集成书时加上。”
“都在周刊上登过,还……,算了,随你们怎么处理。”
“好嘞。”